第一节 词和词汇
一、词的确定
1.确定词的意义
(1)有助于阅读理解。“这个计划分为期五年的一般课程和六年级的深入课程”。
(2)有助于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注音。《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96.7.1)根本特点:分词连写。
(3)有助于语法分析。一般层次分析,要求分析到词为止,语法分析是否结束,就需要判断所有划分出来的结构成分是否都是词。
2.判断词的方法
(1)最小且能单说 (2)能否充当词组或句子的成分 (3)能否扩展 (4)提取剩余
注意
(1)能单独使用的语素构成的合成词的判断:考察构成单位的意义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是词,构词语素的意义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是词组,购成单位的意义往往是松散的,整个词组的意义结构单位是相加关系。如“白菜”和“白布”,前者是词,后者是词组。
(2)考察词的统称和特称之别。特称是词,统称是词组。如“红花、红旗、黑板、黄瓜、扁豆、幕后、不惑、骨肉、铁窗、香花、春秋、风雨、外衣、热血”等。
(3)注意语素的特点。构词语素都是非成词语素,是词;两个成分中的一个为非成词语素,是词,比如“确立”。
(4)全面考察,放入语境。
二、词汇中的固定语
1.定义:语言中把词作为构成成分,结构固定,形式上相当于词组、功能上相当于词的单位。所以固定语一般看成是词的等价物,尤其是熟语。
2.固定语的分类
(1)专门用语:专名词语,术语,行业语,看作词组;(2)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3.词汇规范问题
(1)对词汇的规范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词汇是语言发展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今天社会发展加快,词汇变化加快,容易产生混乱和分歧,词汇的规范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要。
手机:无绳电话、无线电话、手提电话、手持电话、大哥大、移动电话、蜂窝式移动电话。
(2)对于方言词、文言词语、外来词的吸收运用注意普遍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如法国1994年通过的保护法语、限制外语的《托宾法》,规定法国本土生产的产品必须用法语,进口商品必须译成法语。我国生怕读者看懂,以显得“洋”,是不符合民族的习俗和文化的。
(3)网络语言更应当规范。286——迟钝;7456——气死我了;IC——I see,我明白;东东、冬瓜——东西;mm、美眉——美女;恐龙——长得难看的人;大虾——网络高手;菜鸟——网络技术差的人;斑竹——网上讨论版版主。而版主就有:斑竹,班主,班竹,板猪等形式;电子邮件:电邮,伊妹儿,email, E-mail等,需要定型。
(4)我们的做法:对形成规范的正确使用,没有形成规范的要引起关注。
第二节 构词研究
一、构词法
(一)构词法分析的基础
1.构词法:分析词的构成成分的意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是合成词。
2.语素分类
(1)从语音角度分:单音节语素(“人”);多音节语素(音译外来词“斯洛伐克”,古代连绵词“蜘蛛”)。
(2)从功能角度分,成词语素(“看”);非成词语素(“微”)。
(3)从语素在组合中的位置分,
定位语素,在组合中的位置固定,在前“老”,在后“子”;
非定位语素,组合中的位置灵活,可前可后,如“大——大海,伟大”;
二者区别:定位语素,位置固定,意义虚化、抽象,功能上主要表示语法意义,即类化功能。
非定位语素,位置灵活,意义实在,功能上为构词的主干。
3.语素组合的几种语法关系
(1)对象:合成词中的非定位语素。
(2)语法的基本关系:联合(并列),修饰(前偏后正),补充(前正后偏),支配(动宾),陈述(主谓),五种关系体现在语素与语素,词与词的组合中。
(3)合成词中语素的关系:
并列式:两个语素意思相近、相关、相反:“开放,尺寸,好歹”。
限定式:前偏后正:“白菜”。
补充式:后一个语素作补充,“打倒”“船只”。
支配式:动宾式,前一语素是动作,后一语素是名词性的对象:“吹牛”。
陈述式:主谓式,前一语素是名称,后一语素是陈述:“月亮”。
析疑:围脖-围墙——支配-限定;火热-眼热——限定-陈述;雪白——限定。
前附式:词缀(意义虚化)在前,“老鹰”。
后附式:词缀在后,“棍子”。
(二)新词语的构造
新词产生必须有社会基础、语言基础、明确的意义,注意规范。
二、造词法
1.造词法:分析词语构成所使用的材料、使用的方法。
2.造词法的构成材料:以语素为主,也可以是音节(指多音节语素构成的词,比如)、词(如“电视剧”中的“电视”)。
3.音节构词解释:构成词的多个音节一般没有意义,即都不是语素,如“斯洛伐克”;如果其中的一个音节有意义,而别的音节无意义,那么所有的音节也都不是语素,如“蝴蝶”一词中的“蝴”无意义,“蝶”在此也就不是语素。
4.造词法的类型
(1)词法学造词:利用词法中的手段和变化形式创造新词。附加词缀:“老师”;重叠:“渐渐”;音变构成:“把(把手)、把(话把儿)”;转类构成:“锄(名词)、锄(动词)”。
(2)句法学造词:并列式,主从式(前正后偏),补充式(前偏后正),支配式(动宾),陈述式(主谓),承接式,兼语式。
(3)修辞学造词:利用比喻、借代、夸张、委婉等手法构成新词。比如:刀山、东床、万分、瞑目。
(4)语音学造词:利用语音手段构成新词,有拟声“哗啦”、合音“甭”。
(5)综合式造词:两种以上造词方法合用。
5.造词法与构词法的区别
(1)从分析对象看,构词法分析合成词;造词法分析单纯词和合成词。
(2)从分细目的看,构词法分析结构是认识词的内部结构成分的意义、作用及相互关系,认识语素组合成词的结构规律;造词法研究构词使用的语言材料及造词的方法。
(3)观察的角度不同,如“组合式合成词”,构词法首先注意两个语素为非定位语素,接着观察二者之间的意义关系;造词法着重说明这种构造方式与句法结构相似,是仿句法结构的组合方式。
三、词义的理据
(一)对词义的理据的理解
词义的理据:语言中表示事物、现象、观念的词的构成依据,即一个词用这样的语素、音节而不用那样的语素、音节来构造的道理和依据。
首先选择能突出特征的方面命名,如“布谷”。这些特征不是本质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一般性特征。词义的理据性和词义之间不对等。词义的理据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心理和文化。如“奉节”起名于诸葛亮“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思想。
(二)词义理据的分析
重点是合成词。
1.构成合成词的语素义直接表示词义。
(1)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义相近,词义同语素义也近似,如“忧愁”。
2.词义是语素义按照构词方式上确定的关系组合起来的意义,如“讥笑——讥讽和嘲笑”。
3.合成词的词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如“骨肉——比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4.合成词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如“解手——大小便”。
5.语素义表示词义所指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如“白菜”,反映了该类菜的个别突出特征。
第三节 词义
一、词义的类型
词义:人们对客观现实现象的反映和主观评价,大致分为概念义、附属色彩、反身指代义、言语义等四种类型。
(一)概念义
反映事物一般的本质特点意义,是词的理性意义。
1.反映事物、性质、行为,如“工人、勇敢、打倒”。
2.反映事物现象的各种抽象关系和联系。如“结果、总之”。
(二)附属色彩
固定在词中的、同词义不可分割的主观感情意义等。
1.感情色彩:褒、贬、中性。
2.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3.形象色彩:反映具体事物的形貌状态特征、个体存在的词具有形象色彩,激发人的表象和想象心理活动,从而增强具体形象的感受。如表示形态(如“鹅卵石”),表示动态(“碰碰船”),表示颜色(如“血红”),表示声音(如“布谷鸟”)。
(三)反身指代义
指词在具体运用中指示它本身,指代这个词的身份、音节、书写单位,而不是表示概念义或附属色彩意义。“我是一个代词”中的“我”指身份。
(四)言语义
指词在句子中通过比喻、借代、比拟、双关、词性活用等手段临时获得的意义。言语义不是固定在词中的意义,而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性使用词语而产生的意义。
二、词义的单位
(一)定义:根据词义共同的特征、内容而概括、确定下来的词的一个意义就是一个词义单位,即义项。
(二)词义单位分为三类,每个义项独立,形成义项组(几个相近的词义单位排在一起),形成义项目(先概括说明某方面的意义,再分条说明)。
三、词义分析
(一)说明:主要分析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释义特征。
(二)类词语:定义式解释词语的方式中表示词语所属类别的词语叫类词语。被解释的词为小类,即下位词,类词语属于大类,即上位词。词语解释时,先对被解释的词所指称的对象进行归纳,然后再给这个表达上位概念的类词语加以各种修饰、限制,使上位概念类词语所指范围与下位概念一致。如“国脚——入选国家队的足球运动员”中,“国脚”为下位词,“足球运动员”为上位词,“入选国家队”为限定成分。
(三)词的意义分析
1.表名物的词的意义分析
一般用“定义式”,用来解释的词语往往是一个偏正结构,偏的部分是定语,表示事物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正的部分是中心语,表示事物所属的类别。如:
人 杰:杰 出 的 人 。
被解释的词 定语表示特征 中心语表示类别
2.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意义的分析
举例: 补考: 因故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及格的人 另行 考试。
被解释的词 动作行为的主体 动作行为的限制 动作行为
3.表性状的词意义的分析
包括适用对象和性状特征。
举例: 草率: (做事) 不认真,敷衍了事
被解释的词 适用对象 性状特征
第四节 词汇系统
一、词汇是一个系统
语素以很强的构词能力构成词,成为词汇,而词义有 各种联系,所以词汇成系统。
二、词群
(一)概念解释
1.语义场:一批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类别。比如。词可以分为上义词和下义词,如“亲属”为上义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为下义词。
2.词群: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更宽泛的类别。比如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表示行为状态的词可以放在一起等,形成词群。
(二)词群分析
1.层次关系词群
词群成员之间具有层级关系,即上下位关系(灯——油灯、汽灯、电灯)、整体部分关系(车——车厢、车轮、车门)、等级关系(校长——教师)、亲属关系(姐姐——哥哥)。
2.非层次关系词群
表示事物现象、动作行为、状态特征、具有相同的关系对象、关系范围的词构成的词群,比如“人体动作、人体结构、人的心理”构成的词群。
3.层次词群中同位词的关系:并列、同义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