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法单位
一、语素和词的区别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语法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为主;功能是构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以双音节为主;功能是构成词组和句子。
单音节语素有时和词重合。
二、词和词组的区别
词组在形式上大于词,但有些词组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像双音节词,比如:白布、黄纸。究竟是否为词呢?不是,而是偏正式词组。倒是“白菜、黄瓜”等形式已经固定,是词。
三、词、词组和句子
句子和词组、词的本质区别不是看形式复杂与否,而是看是否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只要传递了具体信息,具有一定的表述性,结构再简单,也是句子。]
1.作为备用的静态单位,词组和语境没有关系,而句子和语境结合在一起,是一定的人在一定的场合为一定的目的而传递的某种信息。
2.句子因上下文提示,非重要信息内容的结构成分可以省略。如:你何时去看电影?明天。
3.句子有一定的语气,相应地有语调,而词组作为静态的备用单位,不表示观点和感情,没有语调。
4.词组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没有具体内容,而句子所指确定,有具体内容。如:上例中的“明天”。
第二节 汉语词类问题
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1.词类:词在语法上的类别。
2.划分词类的各标准
有意义标准,有形态标准,有功能标准,有依句子辨别词性等。目前主要从功能标准划分句子。
3.词的语法功能
一是指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即能不能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述语、中心语这八大成分中的某一种成分。据此可以把汉语的词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二是指词和词的组合能力,即哪类词能和哪类词组合,组合起来表示什么样的语法关系。据此可以分析三类词:名、动、形容词。
(1)确定名词。根据能不能带宾语、补语,能不能受“不”“很”修饰确定名词。如“人民”前面不能用副词“不”“很”修饰,后面又不能带补语,所以是名词。
(2)区分动词。动词可以带宾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如“打”。
(3)区分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修饰,如“好”。
注意:前面受程度副词修饰,后面带宾语的词是动词,只是这些动词表示心理活动,比如“喜欢”;
前面受程度副词修饰时不能带宾语,带宾语时前面不受程度副词修饰,这类词是兼类词,如“端正”,带宾语时是动词,如“端正态度”,受程度副词修饰时形容词,如“非常端正”。
二、现代汉语的词类
(一)现代汉语词类表
根据语法功能把现代汉语的词分为14类。
实词7类,包括名、动、形容、区别、数、量、代词,其特点是意义比较实在,可以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
虚词5类,包括副、介、连、助、语气词,其特点是意义比较空灵,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除了副词可以充当状语和个别副词可以充当补语外,其它虚词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结构关系,连词的作用是连接,介词、助词、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
叹词和拟声词有不同于实词和虚词的特点,一般不分虚实。
现代汉语词类表
类别 |
|
概念解释 |
例词 |
实词 |
名词 |
指称事物名称的词 |
太阳,学生,智慧,明天 |
动词 |
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意愿的词 |
走,讨论,展示,思考 |
|
形容词 |
表示性质的词 |
红,大,认真,热情,火热 |
|
区别词 |
起区别事物的作用的词 |
男,女,大型,西式,主要 |
|
数词 |
表示数目多少或次序的先后的词 |
一,第一 |
|
量词 |
表示事物、动作行为或时间的量的单位 |
个,次,回,秒 |
|
代词 |
起指称或指示作用的词 |
你,这,那,谁 |
|
虚词 |
副词 |
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否定、方式等的词 |
很,更,太,别,不,只,仅,常常,逐渐,刚刚,忽然 |
介词 |
用来介绍出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对象(如施事、受事、工具、时间、处所等)的词 |
被,把,在,由,对,用,沿着,按照,关于,自从 |
|
连词 |
用于词、词组、分句或句子之间表示某种逻辑关系(如并列、因果、转折等)的词 |
和,跟,并,或,但,如果,虽然,但是,而且,即使 |
|
助词 |
附在词、词组、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附加意义的词 |
的,地,得,着,了,过,所,等等,似的 |
|
语气词 |
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的词 |
啊,吗,呢,呀,哇,罢了 |
|
叹词 |
表示强烈的语气或呼唤应答的词 |
啊,唉,喂,啊呀 |
|
拟声词 |
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词 |
啪,哗,呼呼,轰隆,噼啪 |
(二)词类划分的几个问题
1.形容词问题
像“聪明、金黄”等词和“西式”有区别,把表示性质的“聪明”和表示状态的“金黄”看作形容词,而把“西式”看作区别词,因为“西式”不能充当谓语,如不能说“我的衣服西式”,又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西式”,失去了形容词的特点,所以定为区别词。
2.动词问题
动词除了动作动词外,还有趋向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等。更细致的类如下:
(1)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动词,宾语可以是受事,如“打击敌人”;可以是施事,如“来了一个人”的“人”;可以是“工具”,如“洗凉水”。
(2)不及物动词:动词后面不带宾语,如“溜走”。
(3)单宾动词:动词后面只能带一个宾语,如“讨论”。
(4)双宾动词:动词后面可以带两个以上宾语,如“给——给你一元钱”。
(5)体宾动词:只能带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作宾语的动词,如“做文章”中的“做”。
(6)谓宾动词:只能带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作宾语的动词,如“打算”“进行”。
(7)真谓宾动词:谓宾动词的一种,所带的动词宾语还保持着动词的语法特点,如“打算”所带的动词宾语还可以受状语的修饰,还可以继续带宾语,如“打算马上收割庄稼”。
(8)准谓宾动词:谓宾动词的一种,所带的宾语失去了动词的某些特点,比如前面不能收副词修饰,后面不能带宾语,如“进行——进行研究”。
(9)动作动词:能表示某种具体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的动词,如“打击”“学习”。又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指动作行为能受动作者的自主控制,如“跑、跳、笑”,可以受“别”的修饰;非自主动词指动作行为不能受动作者的自动控制,如“看见,听见”,不能受“别”修饰。
(10)非动作动词:不表示具体、实在的行为动作的动词,如“是、有、姓、从事、叫做”。
3.副词问题
(1)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二者都可以充当状语,所以易混。区别为:副词只能充当状语修饰动词(个别的“很”“极”可作补语除外),形容词除充当状语修饰动词外,还可以修饰名词充当定语,还可以充当谓语,还可以受副词的修饰充当中心语。如副词“忽然”和形容词“突然”:意思接近,形容词“突然”可以修饰名词,能受副词修饰,如“突然事件”“非常突然”;而副词“忽然”不能修饰名词,说成“忽然事件”。
(2)副词的归类问题
虽然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状语,与介词、连词、助词等有所不同,但副词具有封闭类的特点,即可以尽数列举的,而意义比较虚灵,黏着性和功能上不能充当核心句法成分,所以仍归为虚词。
4.介词和动词的区分
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有以下区别:(1)动词可以充当谓语,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2)动词可以带补语,介词不能;(3)动词可以受副词修饰,介词不能;(4)动词带宾语可以单独成句或单独充当谓语,介词带宾语不能单独成句或充当谓语。
“在、到、用、比”作动词和介词的区别:(1)如果处于单说或单独作谓语的位置,是动词;(2)带宾语并处于单说或单独作谓语的位置,是动词;(3)带宾语后处于另一个动词的前面或后面,是介词。
第三节 句子分析(上)
一、句子的不同分类
(1)从表达角度(即句子传递信息的角度)分: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呼应句(表示呼唤应答的句子,如“雷锋!雷锋!你再哪里?”)
(2)从结构角度分:
a.分单句和复句,单句是由一个词或词组加上语调构成的句子,复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形式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句子。
b.单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是由主谓词组构成的句子,非主谓句是句子结构不能分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
c.主谓句分动词谓语句(动词充当谓语),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充当谓语,如“这本书我看了。”)
d.非主谓句分为无主句和不完全谓语句,无主句指不能补出主语的句子,如“下雨了。”不完全谓语句指只能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必须依赖上下文才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如“你喜欢吃肯德基吗?”“喜欢。”
e.复句可以分为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让步复句,目的复句9类。
(3)根据主语的语义性质分:
a.施事主语句:主语是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我学习。”
b.受事主语句:主语是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如“车修好了。”
c.工具主语句:主语是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如“大桶装水。”
d.处所主语句:主语指明动作行为进行的场所,存在的处所,位移的起点或终点,如“玻璃上有灰尘。”(4)特殊类别:
根据句子中谓语部分的某些特殊成分分类:是字句,有字句,递系句,双宾句,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是……的”句。
二、句子的结构分析
1.成分分析法
解释:(1)是传统分析法,把句子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2)主、谓、宾是主干,定、状、补是附加,定语是主语或宾语的附加,状语是谓语的附加,状语在谓语前,补语在谓语后。(3)分析句子时,首先分出主、谓、宾,找到主干成分的中心词。(4)名称另叫中心词分析法,多分法。(5)规定了符号:主=;谓-;宾~;定();状[];补<>。(6)例句:(我们班)的同学[已经]打扫<干净>了教室。
优缺点:优点是抓住了句子的主干,提纲携领;缺点是平面分析,忽视了句子的内部构造成分。比如“为什么阶级服务的问题是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分析为“问题是问题”。
2.层次分析法
解释:(1)它根据句子构造的内部层次结构关系,对句子进行层层剖析,以显示词组、句子的结构层次。(2)基本规则是层层二分:按层次逐层分析,每一次把句子成分分为两个直接的组成成分;然后在下层再接着分析这些组成部分,依然采用二分法;直到所有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3)名称另叫直接成分分析法。(4)举例分析:
我 明 天 上 午 请 朋 友 看 电 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说明:1-2主谓,3-4状中偏正,5-6定中偏正,7-8递系复谓,9-10述宾,11-2述宾。
优点:层层二分,符合语言结构的实际,解决结构层次中有歧义的句子,如:
不 适 当 地 表 扬 学 生
1 2
3 4 5 6
说明:1-2状中,3-4状中,5-6述宾。
不 适 当 地 表 扬 学 生
1 2
3 4
5 6
说明:1-2状中,3-4状中,5-6述宾。
二、句子的语义分析
1.语义框架分析
(1)语义:在语句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意义。
(2)句子的语义指句子中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意义。
(3)语义主要有施事、受事、时间、处所、工具、方式、目的。
(4)各种各样的语义都通过名词体现出来,但与动词密切相关,只有名词与动词结合才能产生语义。如“孩子笑了。”中“孩子”是施事;“我把书送个孩子。”中“孩子”是受事,都受动词影响。
(5)主语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如:我们热爱生活(主语施事)。敌人被打垮了(主语受事)。
(6)宾语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如:老张昨天买了一本书(宾语受事)。远远地飞来了一只老鹰(宾语施事)。
(7)强调:分析句子的语义框架,就是要把句子的中名词和动词之间产生的语义分析出来。
2.歧义现象
(1)解释:指一个句子的意义有几种理解,虽然说话人心中知道表达什么意义,但受话人并不清楚所指,往往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于是在表达与理解之间形成歧义。例如“出租汽车”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即“被出租的汽车”;可以理解为述宾结构,即“把汽车出租出去”。
(2)隐性的歧义通过语义框架分析举例:
关心的是母亲:[动作-施事]即母亲关心;[动作-受事]即关心母亲。
狼都不怕的狗:[施事-动作-受事]即狼不怕的狗;[受事-动作-施事]即不怕狼的狗。
(3)造成歧义的原因:
a.同音词造成:我们全部(不)同意。
b.多义词造成:她脸色不好看。即她的面色差、她的表情差。
c.由构造的层次造成: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哨兵、哨兵。
d.由句法结构关系造成:我喜欢煎鸡蛋。即我喜欢煎,我喜欢鸡蛋。
e.由语义结构关系造成:关心的是母亲:[动作-施事]即母亲关心;[动作-受事]即关心母亲。
三、变换分析法
1.解释:句子的变换是语法格式有规则的变换,超出一种语法格式,对句子格式进行变换,从而揭示不同的句子格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句子内部结构层次关系的差异,叫变换分析法。
2.意义:它是层次分析法遇到困难时所运用的方法,揭示歧义。如“打人”和“挖坑”的宾语不同,运用变换分析:
打人——打伤了人。挖坑——挖好了坑。“人”为对象宾语,“坑”为结果宾语。
3.句子变换分析的客观基础:
(1)语言中的句子在语法格式上都有联系,同样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如:
弟弟打破了杯子。杯子弟弟打破了。弟弟吧杯子打破了。杯子被弟弟打破了。
(2)受上下文限制,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表面上一样的句子其深层结构不同。如:
门没有锁。门没有关。
深层不同变换:门上没有锁(即门没有锁子)。门上没有关(即门没有关子)。
(3)客观语言系统中,句子结构格式不同,而内部语义关系相同,可以互相变换考察。
我们打败了敌人。
敌人我们打败了。
说明:“我们”都是施事,敌人都是“受事”,所以可以尽管变换。
(4)用有限的句子格式表达无穷的意义,就会产生歧义,所以有必要用变换分析歧义。
4.如何变换
(1)增减成分:门没有锁——门上没有锁。
(2)移位:我喜欢艺术体操——艺术体操我喜欢。
(3)替换成分:父亲在屋顶上晒花——父亲往屋顶上晒花。
(4)形成变换矩阵:关心的是母亲——关心他的是母亲。关心的是母亲——他关心的是母亲。
理解的是老师——理解他的是老师。理解的是老师——他理解的是老师。
反对的是老王——反对他的是老王。反对的是老王——他反对的是老王。
5.注意:变换时原句式和变换式共同出现的词语的语义关系必须相同。如“关心”和“母亲”在“关心的是母亲。——关心他的是母亲。”两句中都是动作和施事的关系。
第四节 句子分析(下)
一、双宾结构
1.定义:双宾结构指一个及物动词后面带有两个宾语的结构形式。其中一个宾语往往指人,由代词或名词充当,叫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指物,由名词、动词、主谓词组充当,叫远宾语或直接宾语。如:我送给女友一朵玫瑰。
2.双宾结构的特点
(1)结构中的动词必须是表示给予、承受、称类意义的,如“给、送、借、拿、叫、教、告诉、询问”等。
(2)间接宾语大多指人,靠近动词,直接宾语指物,离动词较远。
(3)口头交际中大部分间接宾语省略。
(4)双宾结构变换为“把”字句时,通常是把直接宾语提前,间接宾语不能提前。如“我把玫瑰送给她。”中“玫瑰提前。
3.双宾结构的层次分析
处理为述宾结构带宾语,如:
告 诉 他 一 个 好 消 息
1 2
3 4 5 6
7 8
说明:1-2述宾,3-4述宾,5-6定中偏正,7-8定中偏正。
二、递系结构
1.连述谓语句:有两个以上的述语构成的句子,如“拿钱上街买东西。”“命令他转移。”前句中的两个述语都跟主语直接构成陈述关系,叫复谓结构;后句中的两个述语不能直接同主语构成陈述关系,第一个述语“命令”的宾语“他”是受事,而“他”是第二个述语“转移”的主语,叫递系结构。
2.递系结构:指连述结构中第一个述语的宾语是第二个述语的主语的结构。
3.递系结构说明:汉语中,主语是旧信息,一般要求定指,而动词宾语一般是新信息,在语义上不定指。如“客人来了”中“客人”是旧信息、定指,“来客人了”中“客人”是新信息,不定指。递系结构中的第一个述宾结构VP1的宾语不定指,这个宾语在第二个述宾结构VP2中是主语,却定指。一个成分不可能又不定指又定指,所以把以上结构叫递系结构妥当,叫“兼语式”不妥。
4.递系结构分析:
老 刘 请 我 喝 茶。
1 2
3 4
5 6 7 8
说明:1-2主谓,3-4复谓,5-6述宾,7-8述宾。
第五节 现代汉语虚词
一、虚词的性质
1.意义空灵、虚化,没有实在、具体的词汇意义,主要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
(1)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某种语法关系,如“我的老师”中的“的”表示“我”和“老师”是修饰关系。
(2)帮助实词添加某种语法意义,如“看”后加“着”“了”表示正在进行、经过等时态。
(3)给整个句式增加某种语法意义。如“你去”加“吗”成为疑问句。
2.都是黏着的,一般不能单说(只有副词中的“立刻”“马上”等可以单说)。比如“你喜欢吗”不能单说“吗”。
3.不能充任核心的句法成分,即不能充当主、谓、宾、中心语等。
4.数量有限,可以尽数;很少变化,新旧交替少;属于封闭性词类。
二、虚词的类别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